2016年12月1日

2016年12月:70年老店結出福音果子 李文雄心中一棵永活的樹 (人物專訪)

人人皆知的府城知名老店「莉莉水果店」,因為大姊莉莉而得名。水果店的第三任老闆李文雄笑說:「我家是一人信主,全家信主。」一家人因莉莉受洗為基督徒,而陸續受洗歸入主名下。基於這份深切的愛與信仰,李文雄致力於鄉土文化的保存與推動,他期望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棵永活的樹,並讓70 年老店的福音果子結實纍纍。

撰稿、攝影/陳佳楓
照片提供/李文雄




台南市府前路上有一家在地知名度高、也是旅人遊台南的必訪景點「莉莉水果店」,現打果汁、各式誘人冰品、水果切盤也是打包票的新鮮香甜,尤其每年的中秋節,代客包辦送禮和寄送服務的麻豆文旦、白柚,亦是莉莉的特色之一。創立於1947 年,至今將近70 年歷史,直到去年,因台灣教會公報社方嵐亭社長邀約,讓這家老店老闆李文雄的巧思變成2016 年的月曆及桌曆,才知原來「莉莉水果店」老闆李文雄是個虔誠的基督徒,致力於文史推廣。他表面是個商人,私下卻是個兼具感性與知性的文化人。

莉莉水果店創始人是李文雄的父親李澤先生,日治時期父親在府前路南門市場內經營蔬果攤,戰後民國35 年,召集同業成立南台物產股份有限公司,其前身為台灣青果株式會社台南支店,為創會董事。因採購方便,遂於府前路住家開設水果店兼擺麵攤經營,當時李文雄的大姊李基密在美軍俱樂部服務,美軍常以小名「莉莉」作為暱稱,於是父親將之命名為「莉莉水果店」。

一人信主 全家歸主名下

和水果店淵源頗深的大姊莉莉,現居美國,1950 年畢業於家齊女中,在美軍俱樂部的合作社服務。某天朋友剛好要去教會,邀約她同行,這是她第一次到教會,當時聽到貝光臨牧師講道卻流淚不止,直到1960 年神召會成立,莉莉與朋友成為第一批受洗的教友。現年82 歲的莉莉,因嫁給德裔美籍丈夫而定居美國,同樣現居美國的貝牧師偶爾拜訪姊姊,莉莉仍舊常受聖靈感動而淚流不止。

李文雄說:「有人說,一人信主,全家得救。我家則是一人信主,全家信主。」隨著大姊莉莉於1960 年受洗歸於主名下,四哥李光昭也在1961 受洗,曾任高階主管的他一直到49 歲又去讀神學院,從台中神學院擔任傳道,2015 年輾轉來到屏東神召會擔任牧師,目前三個孩子也都從事傳道工作。

家中第三位受洗的是母親,因為三哥去世後,心情不佳的母親開始到教會,進而成為一位很虔誠的基督徒,再忙也要到教會,李文雄形容母親是個歡喜做甘願受,樂於奉獻的人。至今還有一些80 多歲的老年人會到莉莉水果店坐上老半天,這些長輩憶起李媽媽經營月結包飯生意之時,都說她是個疼惜出外人的人,營業13 年不曾休假,就怕客人沒飯吃。

排行老五的李文雄在1962 年由鮑牧師受洗,是家中第四位基督徒。之後家人陸續受洗,家中第七位受洗的是父親,因臉上長瘤透過母親的禱告逐漸好轉,因而受洗,最後連大哥也受洗歸入主名。

牽手上教會 深受母親影響

後來哥哥在台南左鎮區澄山村買了地,當時母親近60 歲到澄山隱居靈修,要走20 幾分鐘才能遇見第一戶人家,常問起她一個人住怎麼不害怕,她說:「因為上帝最大,其他的都不算什麼。」每次牧師找李媽媽去拜訪村民,媽媽都帶著自產的雞蛋送人。每星期李家兄弟要上山時,李媽媽就會交待他們買鮮花到教會,她認為教會放的塑膠花沒有生命力,要放鮮花。李文雄說,大家都稱母親為「感謝主的歐巴桑」,因為無論何時何地她都會說「感謝主」,他笑說:「就連跌
倒,也感謝主。」

在莉莉水果店65 週年時,寫了一首歌送給母親〈母親我永遠愛著您〉,李文雄說這是一首永遠無法唱完的歌,因為每唱必哭。一直到母親節當天聚會,他才唱完這首歌。他猶記得國中一年級時,母親牽他的手去教會,直至母親將近90 歲時還會假裝自己看不懂,叫他幫忙讀《聖經》,他知道母親其實是故意找機會讓他讀《聖經》。

因愛與信仰 莉莉超越府城老店格局

當年由於父親李澤先生常在南台的批發市場,店務大都由李媽媽及兒女們共同照料,李文雄的大哥李悉木退伍成家後接管店務,約30 年,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992 年大哥身體健康出狀況,後由原本從事水果批發的李文雄回來接手,他說:「雖然這是小生意,但卻是我們一家人的發源地,所以選擇回來接手。」

在李文雄接手後不久,某日有一位穿著得體的老太太,一直催促著他們打果汁,說她站在水果店前很不好意思,他們聽了這話很難過,心想,「為什麼站在水果店前會讓她覺得丟臉呢?」數日無法入眠後,他開始計畫讓水果與文化結合,於是在1999 年發行莉莉水果有約月刊(摺頁月刊),他透過採訪認識更多果農及農業單位,親自攝影、編撰月刊,每一期都有水果的深入介紹、老照片的故事、地方文史的看見與分享、台灣俗語、府城藝文活動等、《聖經》經文分享等。本著回饋鄉親的熱忱,每期印行2 千份供民眾免費索閱,因獲得熱烈迴響,發行量增加至4 千份。

發行至36 期時,因店務忙碌,女兒心繫教會無法幫忙,曾一度停刊又復刊,至今已發行70 多期。猶如前台南市文化局長、成大歷史美術史系蕭瓊瑞教授所說:「……貫穿其中的,不只是一斤多少錢或一盤多少錢的水果,而是對人、土地、上帝……深切的愛與信仰。基於這份深切的愛與信仰,「莉莉水果店」超越了府城老店的格局,成了鄉土文化的代言人與推動者。

上帝恩賜  得天獨厚的水果王國

李文雄特別讀了一段蕭瓊瑞教授在《桃李春風福安坑》65 週年紀慶的序文:「豐美的水果稱不上文化,只是會賣水果也稱不上文化,文化顯然是一種對自我有意識的覺醒與再造。」他說:「水果是上帝的恩賜,而台灣是全世界得天獨厚的水果王國。」

所以他以〈啟示錄〉中提到生命樹有12 樣果子為出發。而〈加拉太書〉也說,聖靈所結的果子代表「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9 種,再增加上帝形像「公義、真理及聖潔」等3 種美德,對應成12 樣果子,分別是葡萄(仁愛)、哈密瓜(喜樂)、西瓜(和平)、椰子(忍耐)、木瓜(恩慈)、蘋果(良善)、芭樂(信實)、香蕉(溫柔)、橘子(節制)、橄欖(公義)、無花果(真理)及石榴(聖潔)。《台灣教會公報社》社長方嵐亭說,李文雄為虔誠教友,因長年種水果、賣水果,悟出水果大道理,於是促成「生命果子」的桌曆及月曆,成功的讓信仰與水果結合,藉此分享輕鬆而生活化的信仰。

信仰結合生活  以淺白話語種下聖靈種子

一直思考如何把信仰結合生活,李文雄除自創月刊,每期以在地文史、介紹水果外,也以「當聖靈遇上台灣水果」闡述《聖經》,用淺白的話,種下信仰種子。在教授友人的協助下,設有「莉莉水果有約」網站,收錄有莉莉水果店的現在、過去與未來,水果與果樹的介紹、府城的故事、府城風景、《莉莉水果月刊》、老照片、府城消失的建築物、老樹專輯,李文雄親手繪製的名信片、65 週年紀念專刊,還有李文雄撰寫的《老芒果樹與李豆干》電子版故事書,目前教育局在各中學圖書館內都有《老芒果樹與李豆干》一書。

有些學校的新生訓練也邀請李文雄擔任講師,講述在地文化的課程,李文雄認為樹的保育應從小教育,否則孩子們不了解對樹木的感情。「上帝第三日就創造了果樹與植物,先有植物才有動物,如果沒有果樹,動物也無法生存,對上帝的安排,人類應有感謝的心,不要破壞上帝的律法,也不要只是拼命開墾,而把大自然毀了。」《老芒果樹與李豆干》就是在這樣的理念下編撰而成,書裡敘述李豆干與從小陪伴自己的老芒果樹之間的故事,生動的描寫芒果的滋味,以及樹木的功能。李文雄在書序中寫著,樹是奇妙的,提供人類許多生活必需品,所以我們要心存感謝。他說,台灣是個富產水果的寶島,果農栽種技術優異,但台灣卻也充滿風災,但果農們卻很謙卑,不敢和大自然作對,不會怨天怨地,就因為他們心存感激,對於土地存有深厚的感情。

保有聖靈感動 種一棵永活的樹

從小生長在台南的他,在孔廟老樹下嬉戲成長,眼見老榕樹罹病身亡,感慨良多。他說:「或許,再也沒有一種物種可以像樹一樣,讓人想念、讓人擁抱、讓人愛。也沒有一種物種可以像樹一樣,如此親密和人生活在一起,卻沒有一句怨言!是不是在你心中也有一棵永活的樹呢?」

因為愛生態護老樹的心態,他在數年前號召成立老樹促進會,獲得台南市社區大學響應,號召更多人一同關心老樹。於是促成台南市每年9 29 日的老樹節,盼大家共同述說老樹的故事,關懷生活四周的大自然,也希望能將老樹節的理念擴展至全球。

上帝的創造   生命來自祂的美好計畫

為了懷念老樹他拿起畫筆,向郵局買了數千張明信片,有空時就在明信片上作畫送人,每張明信片都是獨一無二的創作。有客人訂白柚,他便在裡面附上一張親手繪製的明信片,並附上「將柚子皮曬乾,可作為天然的蚊香」的貼心小語。在水果店裡也可拿到他親手繪製的明信片,其中一張以葡萄作畫的明信片是引用〈約翰福音〉15 4 節:「你們要常在我裡面,我也常在你們裡面。枝子若不常在葡萄樹上,自己就不能結果子;你們若不常在我裡面,也是這樣。」

最後他說:「因為每個人都是上帝獨一無二的創造,上帝在我們生命中也都有美好的旨意和計畫,上帝所造的東西都是獨一無二的,就像一枝柑橘的枝葉上有兩顆果子,它的甜度和長相也不一樣,而每個人的選擇不一樣,生命不一樣,但都有他們在世界上的功能與作用。」所以我們必須更加看重自己的恩賜,成為上帝手中的器皿,祝福周圍的人,也成為鄰舍的光和鹽。


內容簡介

悅。讀。行。旅

◎教牧諮商 牧家也有本難念的經」
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不僅發生在一般家庭,其實牧者家庭也亦同,牧者同樣會面臨夫妻感情失和、教養子女的種種問題,只不過牧者礙於神職身分與教友高度神聖化的眼光,通常不太願意坦誠或是接受專業的輔導;然而,問題如果不能有效處理,事態只會越演越烈!

◎為「核」憂心!把關核災食品安全
台灣政府有意開放日本核災食品進口,許多團體鬧得沸沸揚揚,原本預計在短短3天要舉辦10場「日本食品輸臺公聽會」,都因遭到反對衝突收場。毒物科專家認為,整起事件應該回歸到「健康風險評估」,呼籲政府可考慮派官員實地去福島與核災4縣,親自採樣抽檢,為民眾健康把關。

◎《我就要你好好的》:好好活著?好好死去?
當我們的面前站著一個真實為病所苦、受盡長期折磨的患者,我們又會如何應對呢?當對方虛弱憔悴地要求「有尊嚴的死亡」,我們又如何能冷靜以理回應呢?寇紹涵牧師從「尊嚴」和「死亡」的定義,重新帶領大家思考「安樂死」,鼓勵思考「好活」勝過「好死」。

章節目錄

06/健康的信徒──教牧諮商 牧家也有本難念的經
12/時兆會客室──70年老店結出福音果子 李文雄心中一棵永活的樹
18/新聞大耳朵──世界瞭望
22/新聞大耳朵──川普運動 全球補修學分
24/新聞大耳朵──忠心又有見識

屬靈補給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心靈禮讚──浪子回頭
30/單身&兩人恰恰舞──第「三」者,小心遍地皆是!!
36/特色教會──以愛款待出外人 台東新港教會成為宣教人才輸出港
42/微光影像──《我就要你好好的》:好好活著?好好死去?

幸福光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健康醫療──為「核」憂心! 把關核災食品安全
52/大家說英──聖誕快樂!
58/樂活人生──封藏專屬你家的四季美味
62/樂活人生──懷德居木工實驗學校 10年推動木藝復興
【發行區域】本月刊發行於全台各鄉鎮市、歐美、東南亞、香港、中國大陸等華人地區。
長期訂閱電話:0800-777-798  單本購買免運:PChome商店

2016年12月:以愛款待出外人 台東新港教會成為宣教人才輸出港 (特色教會)

自小在台北長大的劉炳熹牧師,到台東傳教7年,
在這片土地用心體會、聆聽聖靈的聲音,
他認為教會應該要不斷的反省和思考、及時跟上腳步看見社區的需要。
教會目前正在進行「新港教會歷史建築夢想計畫」,
他們希望這棟存續著地方居民共同情感與記憶的80多年老屋,
能延續生命、成為紀念地標,繼續向世世代代述說過往的宣教故事。

撰文、攝影/陳佳楓
照片提供/台東成功新港教會




漁港文化 充滿故事感染力

沿著台11 線海岸公路,來到台東縣成功鎮,在這被歲月刻劃出深刻軌跡的漁村裡,有著海天一色的港口風情及濃厚的漁港文化氣息,靜靜的感受,不需要隻字片語,就充滿故事感染力。在這裡很容易就找到與漁村毫無違和感的新港教會,我訝異於教會建築怎能與漁村如此相容!

新港教會堪稱是一棟無牆的教會,沒有圍牆及大門,也沒見到人,所以便自顧自地參觀了起來,看見禮拜堂裡兩行大大的字寫著:「宣教人才輸出港,以愛款待出外人」雖然不明白標語的真義,但身處在異鄉的自己,卻覺得感動。

來到刻有「高安診所」等字的門外,才發現牧師及同工們都在裡面。「你就是劉牧師?哇!怎麼這麼年輕?!」我訝異的問。主因是在偏遠地區的教會中,很少見到非原住民的年輕牧師。

71 年次的劉炳熹牧師,高中時期因課業瓶頸,基督徒媽媽帶著不快樂的他來到教會接觸信仰,畢業於政治大學社會系社工組,退伍後決定報考神學院。在台北長大的他,畢業後分發到台東縣成功鎮,與師母蕭瓊子到成功鎮的新港教會已有7 年,如今有了兩個小孩,一家四口安居於此。

用心體會 聆聽聖靈的聲音

當社會的價值觀偏向都市靠攏時,劉牧師卻說:「我覺得做個台東人,比生活在都會區裡驕傲。在這裡,認真地陪伴著當地的人,傳講上帝的話語,在上帝的愛裡一起成長,在這片土地用心體會、聆聽聖靈的聲音。因為來到新港,讓自己能深刻認識台東這塊有情有義的土地,親身體會人們面對醫療資源分布不均時所產生的無力,也察覺隨著台灣都市化快速發展後,教會價值被商業化的數字、績效衡量的衝擊。」

包括曾經到新港教會服事的某些義工家人,也曾疑惑孩子到台東地區的教會是否過於安逸而無從學習,深怕回到都市失去競爭力。劉牧師說:「鄉下能做的事太多了,應該多讓傳道人到偏鄉體會,但很遺憾許多人的思維卻都是往都市靠攏。」劉牧師認為,一個孩子的養成和都會或鄉下無關,而是受個性影響較多。我們應該教孩子做探索和思考,建立其自信心與價值感或團隊精神,讓他們懂得照顧比自己軟弱的人,也應該明白,到一個環境是想辦法創造自己的價值,而非讓別人來決定自我的價值。

另一個娘家 看見角落族群的需求

台東地區大部分的教會以原住民居多,聚會時國語為主要語言,新港教會地處山區以平地人為主,聚會則講台語,教友的年齡分布平均,目前固定聚會60 多人。教會每天幾乎都有聚會,包含星期二的台東小組、星期三的家庭禮拜、星期四的媽媽小組、星期五的查經/祈禱會,以及每隔週五,週六日的各式團契、週末營等。

劉牧師說,教會事工不是一種流行,必須思考社區的需要,以及不斷的反省和調整,及時跟上腳步發現其他的層面。他特別提到教會的「媽媽小組」,目前有十幾個姊妹聚會,成立緣起某次和師母推小孩在街上散步,認識了一位姊妹,不但主動找牧師親近教會,而且也帶來了很多相同處境的人。

當大家關懷新移民、原住民的同時,卻忽略台灣各個角落也有些族群需要被幫助,牧師服事的社區就是如此。有一些台東本地的孩子,外出讀書,認識了伴侶,結婚後回到台東,這些嫁到偏鄉來的女生,人生地不熟,有的人遇到觀念傳統的家庭,有時還得承受與公婆相左的教育壓力,丈夫亦不懂如何扮演溝通的角色,不離婚也過得很辛苦,他們可能需要在這裡務農、養蝦,也可能是為了小孩而留在這個工作機會不多的小鎮。

當媽媽小組有愈來愈多成員加入時,新港教會邀請心理輔導師來幫助她們,輔導的過程每個人都哭了。但也因為媽媽小組的成立,讓這些姊妹們找到繼續往前走的動力,也將教會當成另外一個娘家。

接待客旅 視為家人

台東縣成功鎮的舊名「麻荖漏」源自阿美族語,之後名為「新港」,戰後因鄭成功的關係更名為「成功鎮」,聞名全台的台東柴魚就是成功鎮的地方特產,每年3 6 月是漁產最豐盛的季節,10 月成群旗魚浮出海面蔚為奇觀。

劉牧師說,台東成功鎮是個人口外移區,長輩會逐漸凋零,孩子長大也可能離鄉,既然一定會離開,希望能好好把握這個過程,使來教會聚會的人有所成長,讓他們帶著這些祝福到他處撒下福音的種子。他說:「包含在新港教會聚會非常久的弟兄姊妹,我們都不過是客旅,因此對教會裡的各樣恩賜,都只有管理權而非所有權,學習分享給每一個出外人都是理所當然的。」

他引用〈以弗所書〉2 19 節:「這樣看來,你們外邦人不再是外人或陌生人;你們是上帝子民的同胞,是上帝一家的人。」他說,藉著耶穌基督,將每個出外人都視為上帝的家人,接待他們,是教會存在的重要價值,新港教會盼望每一個出外人都能在上帝的家裡找到安歇之處,帶著滿滿的愛分享給眾人。原來,這就是「宣教人才輸出港,以愛款待出外人」的由來。

老屋成地標 回顧過去展望未來

劉牧師帶我們參觀教會的兩層樓木造日式別墅,這棟建築正進行著「新港教會歷史建築夢想計畫」,此原為日治時期菅宮勝太的日本支廳長別墅(這位日本人也常在二樓遙望著自己建設的漁港),後由高端立醫師收購設置為高安醫院。1946 年,高篤行牧師召集信徒,利用候診室做禮拜,重建新港教會,並買下這裡作為靈修會館,之後被文化資產處列入歷史建築。

如今因著歲月和風雨的侵蝕,不堪使用。曾有人問劉牧師,是否拆了蓋更大的教堂?他說:「這棟建築見證了成功鎮的開始。」這棟老屋,述說著新港的歷史,也展望著成功鎮的未來。不單只是修護,他們希望這棟存續著地方居民共同情感與記憶80 多年的老屋,能成為紀念地標,延續生命,繼續向世世代代傳唱。建築師認為新港教會的想法很特別,所以加入修護的行列,未來希望招募更多同好加入這個計畫,也需要志工一起做歷史資料的蒐集。

新港教會的阮以杰傳道曾經對於靈修會館的修護計畫發表一段感言:「新港教會靈修會館修建的責任,需要所有教友共同承擔,雖然我們對於這個區塊都不了解,但是當我們願意為了這件事情開始學習時,其實會感動願意協助的人,否則哪有建築師這麼熱心,願意像老師一樣從頭說明讓大家了解呢?這就是上帝的恩典,當然過程中也充滿許多勞碌辛苦的汗與淚,只要我們願意踏出去時,相信上帝必會帶領。現在也要開始思考教會空間的使用方式,包含每個團契的聚會模式、參與的人員、營隊的空間分配,或是其他宣教上的需求,都是我們對教會的未來多盡一份心力,那麼靈修會館的宣教故事才能從現在的83 歲,延續到未來的100 歲、200 歲,在歲月過程中追尋信仰,也不斷體會上帝的大能與我們同在,成為社區的幫助者,繼續發光發熱。」

尋根之旅  體會上帝的帶領與恩典

2017 年新港教會即將邁入70 週年,劉牧師指著禮拜堂對面一批單車說:「最近教會正在進行單車活動,以及籌備明年70 週年一系列紀念活動,包括靈修會館整修,將邀請大家繼續參與體會上帝的帶領與恩典。」

1961 年時,隨著西部遷移到泰源開墾的弟兄姊妹增多,新港教會林川明牧師前往開設美蘭教會,並於1963 年建堂,在這最偏遠的山區裡,林牧師上午主持新港教會禮拜後,騎著單車來到美蘭教會主持下午的禮拜,當年的路況或是單車的品質,都難與今日相提並論,騎乘鐵馬在崎嶇的碎石路上,為著福音的需要,林牧師跨越了一切的艱難,周而復始的持續了一段不算短的時間。位處交通不便,十分偏遠的美蘭教會,就在新港教會牧師以及暑假神學生的服事下,維持了一段時間的聚會,然而隨著信徒漸漸搬遷回西部,時至今日僅剩下兩戶家庭,每週回到新港教會聚會。

美蘭教會的故事是新港教會不可或缺的一段歷史,因此教會計畫舉辦單車活動。聽聞新竹有贈送二手腳踏車,牧師帶著幾個人從新竹內灣一路將那些腳踏車騎回台東,整整騎了3 天,也體會了早年牧長傳道不易的艱辛。因此在9 月一次的聚會時間,教會的弟兄姊妹透過不同方式,有騎乘單車的,有汽機車支援的,有搭乘遊覽車的,也有許多從台東市區一同響應,要回溯這段宣教歷史,都再次返回到美蘭這塊土地上,希望藉由這趟美蘭教會尋根之旅,將這些故事刻劃在每一個參與夥伴的心上,讓宣教故事世世代代的流傳下去。


內容簡介

悅。讀。行。旅

◎教牧諮商 牧家也有本難念的經」
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不僅發生在一般家庭,其實牧者家庭也亦同,牧者同樣會面臨夫妻感情失和、教養子女的種種問題,只不過牧者礙於神職身分與教友高度神聖化的眼光,通常不太願意坦誠或是接受專業的輔導;然而,問題如果不能有效處理,事態只會越演越烈!

◎為「核」憂心!把關核災食品安全
台灣政府有意開放日本核災食品進口,許多團體鬧得沸沸揚揚,原本預計在短短3天要舉辦10場「日本食品輸臺公聽會」,都因遭到反對衝突收場。毒物科專家認為,整起事件應該回歸到「健康風險評估」,呼籲政府可考慮派官員實地去福島與核災4縣,親自採樣抽檢,為民眾健康把關。

◎《我就要你好好的》:好好活著?好好死去?
當我們的面前站著一個真實為病所苦、受盡長期折磨的患者,我們又會如何應對呢?當對方虛弱憔悴地要求「有尊嚴的死亡」,我們又如何能冷靜以理回應呢?寇紹涵牧師從「尊嚴」和「死亡」的定義,重新帶領大家思考「安樂死」,鼓勵思考「好活」勝過「好死」。

章節目錄

06/健康的信徒──教牧諮商 牧家也有本難念的經
12/時兆會客室──70年老店結出福音果子 李文雄心中一棵永活的樹
18/新聞大耳朵──世界瞭望
22/新聞大耳朵──川普運動 全球補修學分
24/新聞大耳朵──忠心又有見識

屬靈補給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心靈禮讚──浪子回頭
30/單身&兩人恰恰舞──第「三」者,小心遍地皆是!!
36/特色教會──以愛款待出外人 台東新港教會成為宣教人才輸出港
42/微光影像──《我就要你好好的》:好好活著?好好死去?

幸福光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健康醫療──為「核」憂心! 把關核災食品安全
52/大家說英──聖誕快樂!
58/樂活人生──封藏專屬你家的四季美味
62/樂活人生──懷德居木工實驗學校 10年推動木藝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