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日

2017年02月:斜坡上的藝術家 伊誕.巴瓦瓦隆藉藝術傳福音(人物專訪)

來自臺灣屏東達瓦蘭部落的伊誕.巴瓦瓦隆,現隱身於屏東禮納里的斜坡上。原民文化、童年記憶、信仰等都是創作的思想背景。2009年的八八風災後,是另一個影響他創作風格的重要的時期,他將創傷轉化創作養分,紀錄整個部落遷徙過程心路歷程。對他而言,每創作一幅畫就是在傳講一篇道。

撰文、攝影/陳佳楓
照片/郭悅、伊誕.巴瓦瓦隆




斜坡上的藝術家 創傷轉化為創作動力

還記得2015年8月的《時兆月刊》特色教會專輯曾報導,在台灣屏東禮納里瑪家農場上因八八風災而聚成一家的三個部落,街景媲美南法的普羅旺斯,居民運用部落元素重新打造的家,有的家庭化身為藝術展館、有的為特色咖啡廳、有的變身為接待家庭、有的開起畫廊,每一棟屋子都是藝術創作品,每戶各有特色及故事,也一一述說著從失去家園、重整家園的故事。

在這裡,隱身著一位排灣族藝術家伊誕.巴瓦瓦隆,他以木頭、鐵板、佐以紅丹漆、油漆、石板、湯匙打造的建築創作《斜坡上的風很香》,佇立在禮納里的斜坡邊,這棟建築物也是伊誕的駐點工作室,橘紅色的建築外體上有很多小風車,風車是以鋼鐵的湯匙所創作,湯匙上刻有2009年以後過世的族人或家人們的名字,伊誕說:「當風吹動時風車就會轉動,就會感覺到他們還存在生活裡,他們的微笑、友善都在記憶裡,帶給我們力量。」

伊誕.巴瓦瓦隆的「伊誕」是繼承外公之名,有勇者之意,也是古老的排灣名;而「巴瓦瓦隆」是家名,是父親繼承的家,也是他初生降臨到大地的家。出生於台灣屏東達瓦蘭部落,他成長在部落的藝術家族,創作範疇很多元,舉凡詩、小品文、紀錄性文章、繪畫、版畫、雕刻、廣告設計、裝置藝術、攝影及影像紀錄等,作品以細膩詩意、古樸神秘、賦想像力。畢業於台南神學院神學研究所,曾獲原住民「Pulima藝術獎」及全國原住民木雕獎社會組獎項的他,目前也是長榮大學駐校藝術家。他拍攝過10多部記錄片,出版過10多本書籍,舉辦過10多場個人展覽及將近30場聯展……。

伊誕是第三代基督徒,約在70年前福音進入山區時,祖父母及父母親同時間認識福音,當時他們還年幼,父母常帶他們到教會參加主日學,山上部落還沒有電,他們總是摸黑走山路去搖鈴請大家到教會,點著蠟燭聽老師講聖經故事。他回憶當時,約莫是小學時期,常被父母帶到田裡工作、採野菜及百合花,以及父親常在傍晚帶他們到河流捕魚,他們靠著大地給的野菜、魚穫的生活,豐富他們每一餐並堆砌著生命養分,他邊描述邊指著圖畫中的紅色符號,說那代表爸爸的魚簍,而綠色的圈圈是土地家族,黑色是河流……這些記憶裡的情景強烈地烙印在他的心靈,一直到現在,都是他在創作世界裡豐富、神秘又美麗的思想背景。

基督世界裡的珍貴 看見微弱的救恩署光

不同於以往認識的原住民給我慢熟的感覺,大概是因為他曾在台南讀書和工作及現在的經紀人郭悅小姐也是台南人的原因,伊誕原住民外表下,有著些許的台南氣質,幽默、風趣又豪邁,偶爾還會開玩笑的學台南腔講一些道地的台語。早期他曾在教會公報社服事,因為工作量很大,且需具寫作、編排、插圖等多項才能,所以練就一身好功夫。在公報社服事約八年的時間後,他進入世界展望會當社工,當時接觸了兒童關懷及社區營造,看見有許多人默默的資助弱勢兒童,尤其是原鄉的孩子。他認為基督的世界之所以珍貴,就是在社會情節裡,看到微弱的救恩署光,在貧窮人或者被迫害的群眾身上。

在展望會工作時,讓他看見許多當時的社會情境,曾經參加幼兒洗禮的他,在那時期參加了成人洗禮,也是在那時期他強烈的想要更進一步認識上帝,於是決定就讀神學院,他說:「我覺得全世界有那麼多種族、七千多種語言、那麼多民族,能在不同的領域、不同的區域中,透過上帝的救恩,讓來自不同文化的人種,都可因救恩重獲新生,我覺得很奇妙,於是我想再進一步認識祂。」

希望透過《聖經》的探索及謐靜的靈修生活去經驗上帝,這是他去讀神學院的其中目的。另一個原因是,當時許多社會運動正在興起,原住民議題一直浮現,像是雛妓救援運動、土地、姓氏正名運動都發生在那幾年,他看到很多牧師、老師及神學生,為了不公義上街頭向政府提出訴求,然而他想,社會有很多不公義,只有在上帝的公義中才能獲得解決。所以,他有責任關心原住民的價值、土地和生命,且希望透過上帝的公義去參與並表達人權議題,所以決定讀神學院。

在伊誕的生命過程中,雖然面臨很多人生的矛盾和多重抉擇,但信仰總是他心靈深處的導航者,他接受神學教育,思考「道」進入台灣與原住民間的問題,也因而讓他生命態度上有了重大改變,進而參與原住民自覺運動,期間也曾推動「原住民大專學生文學運動」,致力為原住民青年找到自覺和甦醒的力量。除此之外,八○年代的台灣野百合學運及原住民運動,也是影響伊誕創作風格的重要時期,在當代原運期間,經常在刊物、海報和T恤上可見到百合花的圖樣,但是很少人知道那些圖案的原創作者,其實就是來自於伊誕之手。


風災後的重建 透過視覺藝術傳達原民文化 

另一個影響伊誕創作風格的重要的時期,是在2009年過後。我回顧伊誕的創作歷程,發現這些年他的展覽很多,於是問起他。他說,在2009年八八風災過後,他的想法特別多,也具爆發力,內心世界一直自我要求要創作,所以就請假當起全職的創作者,想給予自己心靈重建的機會。當時因為風災,他們從達瓦蘭部落遷徙到30公里外的禮納里,原民處規畫產業發展的空間中有創作者的工坊,他於是進駐承租,並孕育了這棟《斜坡上的風很香》建築創作。

他說:「風災過後這些年我們都在重建,不管是建築、硬體等。但是重建不是只有硬體設備上,更重要的是心靈的自我重建,包括語言、歷史、與土地的連結,以及自然觀、宇宙觀、原住民的生態等,並且我們在思考怎麼守護這些從祖先流傳下來文化,又該如何重現。」所以他透過視覺藝術傳達原民文化人文藝術的內涵,再透過重建工作賦予它新的意義。

在這時期,他發展了「紋砌刻畫」的創作形式,「紋砌刻畫」起自於排灣族語中Vecik。舉凡紋路、圖案、文字、女生刺繡、男生雕刻都稱為Vecik,所以取名為紋砌刻畫。他透過紋路的形成,紋路建構的圖案,用雕刻刀去疊砌紋路和線條,最後上顏色。他認為藝術家扮演的應該是一個洞察角色,需透過新的藝術創造新的觀點及邏輯讓大家認識,於是,生活中的人事物都將成為創造新觀點的啟發。

原民的生命力 流露堅毅樸實的文化價值

這些年,他讓視覺藝術與生態神學及失落的山林古老智慧去對話,透過這些啟示去與生態、大地建立和睦、尊重、接納與呵護的另一種新關係。另一方面,他也在紀念,並將創傷轉化創作養分,紀錄整個部落遷徙過程的心靈故事。因為不論是族人對新環境的生活適應,或對原鄉大地的依戀及記憶,都流露出堅毅樸實的原住民價值。

在他們離開山上的部落,住到平地的「永久屋」後,同樣是吹南風,他卻感覺山上的風很香,山下的風則有汽油的味道,於是對於山的留戀追念,最後都回到雕刻刀,以無止境的刻畫,一刀又一刀,仿佛只有這樣,深遠的思戀才有一些著落。他的紋砌刻畫優雅浪漫也自由揮灑,適時的導入當代視覺語言,也使作品表達出當代的況味。他說,新鮮空氣是永遠也買不到的無價之物,自然也是,生態亦然。人與人,人與土地相互影響著,就如他畫中的一圈圈的圓形組成的土地,相連的圓圈代表彼此的互動都息息相關,人與人、人與大自然的關係也是,而一個圓受創必定影響另一個圓,於是他用藝術連起此方的住所與彼方的家,也連結起人與人與土地間的關係。

透過藝術創作 感受上帝存在的這件事

問起神學研究所畢業的他,未來是否會走上傳道之路,他說:「我們永遠不知明天會發生什麼事。對我而言,信仰和傳福音不是用講的,是用生命去經驗的,就像聖靈到你生命時,你會經驗到。對我言牧會是廣義的,每個認識上帝的人都是宣傳者,包括見證及生命態度。妳問我會不會從事傳道工作,其實我此時此刻就在傳道,我的在創作的同時就是在傳道。就像有次有位基督徒的司機,他跟我分享開車時都會播放聖歌,那也是在傳道,這讓我很感動。上帝需要我們精神專注的服務,我很高興能認識祂、跟隨祂,我想要每天都見證祂,但那不是給自己或別人壓力,而是要創造靈的互動經驗的空間,這是我的信仰觀。」

「信仰的生命背後也是我創作的動力,即使不是很明顯的符碼,但是現在創作的某些和諧性和線條,其實就是我在探索那位和諧的上帝。我在看自己的作品,看到流動的風,它線條的延展性,不只是在畫框內,可能在我視覺之外更遠更寬廣的地方,那種和諧就是我在感受上帝存在的這件事」他說。

也是他想要傳達的視覺藝術背後的宗教意涵,對他而言,每創作一幅畫就是在講一篇道、在傳達一則訊息。他說,認識上帝的每一個人,都可以透過上帝給我們不同的恩賜,利用不同的角色來宣講上帝。現階段的他則是用藝術創作在宣講上帝的精神,探索他心中的那位上帝,讓看他作品的人也能透過這個脈絡,去感受這位和諧的上帝。



【獲獎記錄】
2014 第二屆原住民「Pulima藝術獎」,優選。紋砌刻畫/如果有一天,大地的風不再吹。
2013 第13屆全國原住民木雕獎社會組,優選,紋砌刻畫:陪伴成長的風。
2012 第一屆原住民「Pulima藝術獎」,優選,紋砌刻畫/用力呼吸。



內容簡介

悅。讀。行。旅

◎教牧諮商 牧師也會有職業倦怠嗎?
一般人工作久了難免倦勤,傳道人長期牧會、面對壓力同樣會陷入低潮及疲累!有時候傳道人向教友吐苦水,難保不會被評批沒信心,這時該怎麼辦呢?如果牧師真的做不下去了,可否考慮轉職?是否違背上帝呼召的使命呢?

◎細數上帝的恩典 基督國度活泉教會
從中醫師變身牧師,丁濘恩說,一生順遂的自己,到了40幾歲時,突然感到生命的缺乏,在基督國度使命團創辦人劉竹村牧師的引領下,成為台南市新營區活泉教會的牧師。這個帶著上帝祝福的教會,成為社區的幫助,在這裡他們帶著喜樂敬拜,學習彼此相愛。

◎《何者》:網路時代的虛幻關係
在《何者》中,公開炫耀的人出於自卑,冷靜旁觀的人心中妒忌,自高批評朋友的人其實懦弱;藉由社交媒體,或許暫時能抒發情緒與同溫層慰藉,卻永遠填補不了內心最深處的空虛。願我們都將眼目定睛在了解我們一生意義的上帝身上,脫離癮頭的誘惑與綑綁,認識真正的自己,也找到真正的自由。

章節目錄

06/健康的信徒──教牧諮商:牧師也會有職業倦怠嗎?
12/時兆會客室──斜坡上的藝術家 伊誕.巴瓦瓦隆藉藝術傳福音
18/新聞大耳朵──世界瞭望
20/新聞大耳朵──言行一致的真基督徒
22/新聞大耳朵──Pepper智慧機器人進駐台灣

屬靈補給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心靈禮讚──有一天終將明白
28/從創世記看卓越特質──當我們在神的裡面
34/特色教會──細數上帝的恩典 基督國度活泉教會
40/穹光影像──《何者》:網路時代的虛幻關係

幸福光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健康醫療──以基督信仰立基 看生命倫理與自主醫療
50/大家說英──去超市購物吧!
56/樂活人生──畫家帶路 尋回基隆文化底蘊
62/樂活人生──Young MAKER 創意力×思考力×設計力
【發行區域】本月刊發行於全台各鄉鎮市、歐美、東南亞、香港、中國大陸等華人地區。
長期訂閱電話:0800-777-798  單本購買免運:PChome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