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日

藝週刊第251期:聖母像傳遞愛與和平 羅廣維發現創作另一種可能性(藝週刊)


撰稿/陳佳楓
圖片提供/全球華人藝術網

文章來源:全球華人藝術網

「藝術創作就像修行者一樣,必須一步一腳印腳踏實地的做;也像一個朝山者,勝過這座山後,必須征服另一座更高的山。堅持在藝術創作這條路上是一條很辛苦的路,尤其是當你默默創作還沒被人發現、沒能被了解時,那種心情真的是很孤獨……。」臺灣知名雕塑家羅廣維老師如此說


創作如朝山 念念虔誠步步踏實

科班出身、舉辦過十多場展覽、創作近十大像公共藝術,羅廣維於臺北都市出生成長,他曾獲台灣藝術文化獎雕塑類第一名、受邀至歐洲展覽,羅廣維曾說:「對我而言,台北是個又吵雜、空間又小的城市空間,在那裡,我其實很難做出大器的作品。」他舉例,如他在1997年的「解放1997」個展,那時代的作品比較就屬於空間壓迫類型。

後來因受藝術創作友人們的影響,他在2004年搬到苗意栗三義創作,他說:「那邊很吸引我,因為地形關係,很容易出現雲霧,就像仙境般,很適合創作。搬遷到三義後,因大自然給他很多啟發,他開始運用巧思以木雕、炭雕、銅雕、陶土雕塑等樣貌呈現作品,就如他曾在「東方‧祕境五行雕塑展」所呈現的作品,都是落腳三義後的創作成果。

當在不同時空遇見不同的材質,他便思考有沒有另一種創造的可能性,因為他認為,藝術的真諦本來就是在創造和發現另一種可能性,所以嘗試以不同的材質創作,因為有柴雕,後來又發展了炭雕。2005年的他開始選擇用備長炭進行炭雕,能阻隔電磁波配合炭的特性,做成居家擺設也可以有去除空氣或水中的雜味,讓藝術品兼具更多功能與實用性。


尊貴鹽如玉 充分展現文化創意

2009年因應臺鹽公司的邀請,研發獨步精湛的「文創鹽雕」,嘗試讓食用鹽改以文創方式多元呈現,羅廣維說:「鹽的特性是遇水溶解、遇高熱會結晶變黃,唯有將配方與技術不斷提升,才能將容易出水、變形、融化的鹽,變成光澤水潤亮麗的雕塑品,彷彿玉石般尊貴的鹽如玉。」對此,他年年提升創新改良鹽雕技術,至今已做出可泡在水裡168小時不融化、遇到攝氏80度也不變形、不出水的技術,並透過彩繪上色並做至少6層防護膜,形成一種琉璃光。

而鹽雕的創作過程則是先發想創意,繼而雕塑、開製模具,經過處理精鹽的幾項過程,與加入少許凝固配方,再高壓注入製作好的特殊不被腐蝕的模具,經過3天後待完全硬化後始拆模具,處理坯體,彩繪並做至少6層防護膜,最後表面會形成琉璃光。

鹽是體內不可獲缺的元素,常被人類用來消毒、殺菌,而鹽加米更是老祖宗們視為趨吉避凶的寶物,現在更被視為有好的磁場,不論任何宗教總是以鹽比喻光明及聖潔。且因為鹽在文化上所具有的特性,讓羅廣維的鹽雕充分展現「文化創意」的本質,讓食用鹽改以文創方式多元呈現,羅廣維最初「鹽雕翠玉白菜」打響知名度,後陸續有12生肖鹽燈的雕刻,亦曾以鹽雕重現圓明園的12獸首金門風獅爺。

聖母抱嬰像 表現純潔神性及美好形象
2016年羅廣維應邀到義大利參展,在波隆納市政廳與其他台灣藝術家一起參與台灣文化藝術月活動,他提出以特殊的鹽雕、炭雕與銅雕等藝術作品15件代表臺灣的藝術品參展,也讓國外看見台灣的軟實力,獲得外媒的報導。

至義大利參展的前一年,羅廣維得知有機會參與梵蒂岡每週年的教宗接見會,便聯想到《聖經》中記載著天上的光、地上的鹽都是極其光明聖潔且重要的,於是開始構思以潔白如玉的鹽雕來創作作品以致贈教宗,感念他牧靈宣講耶穌的道,讓世界得以消弭暴戾之氣。

他醞釀以慈悲愛與和平為主題,運用16.6公斤的高級精鹽鑄造「聖母抱嬰」的聖像,共耗時三個月打造,直到赴梵蒂岡之前,作品都保密未曝光。這件名為「愛與和平」的鹽雕,長寬高為30、27、48 (公分),經過專業包覆技術而不溶損,屬於典藏級。

對於羅廣維以慈悲、愛與和平為主題創作,教宗方濟各讚不絕口,十分感動。走過觀禮台時,每個人僅有10秒鐘的時間跟教宗握手,羅廣維卻擁有十分鐘時間,當時教宗緊握他的手聆聽「聖母抱嬰鹽雕」的意義,之後教宗更為聖母像進行降福的手勢。


龍如意鹽雕 看見台灣藝術軟實力

在西方的藝術創作題材中,聖母、聖嬰及天使一直是非常歡迎的題材,所多藝術創作者經常藉由聖母子或天使的純潔和神性,來盡力表現他心目中至真至善的美好形象,而觀眾在看到這些表現神的光明美好時,也會心生喜悅、崇敬與嚮往。

在天主教歷史上發生過幾次聖母顯靈事件,1965年11月13日是聖母最後一次顯靈,聖母手抱嬰兒到來,正如同聖母所說:「今天將特殊顯現,今天聖母要親吻許多聖物,我親吻這些聖物,藉著我的祝福,我的聖子將要行使奇蹟,把這些聖物分送給其他人吧。」聖母接著說:「我把所有的孩子都放在我的斗蓬之下,這是你們最後一次見到我,但我將永遠和你,還有我的所有孩子們同在。」

羅廣維構思以潔白如玉的鹽雕創作,感念教宗牧靈宣講耶穌的道,讓世界得以消弭暴戾之氣,尤其近年恐怖主義盛行,要化解紛爭只有以「愛」,於是羅廣維藉「聖母抱嬰鹽雕」傳遞愛與和平,希望聖母的純潔和神性,能帶給更多人光明美好的見證。而2017年羅廣維應邀參加德國卡斯魯市舉辦的歐華年會,又製作一件「龍如意」鹽雕作品,給主辦城市典藏,再次讓台灣藝術品在世界發光,也希望能讓更多人看見台灣藝術的軟實力。

2017年9月1日

2017年09月:一粒麥子的啟示 張輝道校長:每天都是最好的一天!(人物專訪)

撰稿/陳佳楓
照片提供/張輝道

30 歲即獲教育部師鐸獎、擔任國小校長,著有5 本書並出過5 張唱片,
作為教育、婚姻、親子議題講座專家的張輝道校長,卻曾在生命的路上迷
途十年,在重度憂鬱的黑暗中將近二年後,靠著神的醫治得勝成為新造的
人,現在他覺得每天都是最好的一天。




看到神的權能 在生命裡動工

五月因撰寫時兆會客室六月封面人物劉牧師的報導,閱讀資料中我發現了台中市崑山國小張輝道校長的故事,在我撰寫《時兆月刊》這幾年,神通常都會為我預備好受訪人物,但是對於這個故事,我需要有一點心理準備,沒想這到一等就從春天來到夏天。八月的第一天,與張校長約在台中東勢的「一粒麥子」,我一直以為這是一間餐館,到達目的地時,才知道這是校長的新居,而「一粒麥子」其來有自。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
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約翰福音12:24

張校長說:「若我們能像那粒麥子,有顆願意的心,讓自己能夠落在地裡,我們就能享受神所賜給我們在生命當中的權能。」他說,信主後才知道,神早就把這樣的命定放在生命當中。而當自己願意去鬆土、栽種、澆灌、看顧之時,就會看到神的權能在生命裡動工,更會發現神能使我們成長是一件很奇妙,很偉大的事。現在的張校長,即便南北往返的見證佈道會造成身體上的疲累,但他和妻子透過禱告,並且意志清楚的覺得:「如果是主的呼召,我們一定要出席,但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讓更多人看見耶穌的名。」

迷途羔羊 追求成就卻陷入困境

以前的張校長是個什麼事都規劃得很完全,並且要求完美的人,但是信主後的他,一切看神的帶領,師母李淑如說:「認識神後的張校長,知道完美不屬神,能夠接受所有環境中的變化或不盡人意的地方,在心境上和以前差很多。」

張校長說:「兒時玩扮家家酒時,最喜歡扮演老師的角色,作文的志願也是當老師,因為家境不優渥,所以選擇念師專是當時許多人的好選擇。」一直未忘懷從小懷抱的熱情,他畢業後20 歲就進到小學裡,和其他老師的帶班方式不同,他喜歡以開放探索的教學方式帶領孩子,因此讓他備受矚目。

在其出版的書介上寫著:張輝道,1968 年生,一個敬畏神的人。1999 年31 歲獲教育部師鐸獎,國小老師十年,國小主任十年,自2008 年起擔任國小校長,預計2018 年2 月退休。著有《校長的真心話》、《遇見神蹟在我家》、《打開天堂學校的密碼》、《老師的天使心》、《幫孩子找到夢想的翅膀》等書。他並且以獨立音樂人的身分發行過5張唱片並與公益團體合作,製作費自行吸收,並將收入所得全數捐出。當時他是台中的名人,到處演講,不管是教育、婚姻、親子議題,他均能侃侃而談,很難想像這樣優秀又亮眼的他,曾在生命的路上迷途十年,在黑暗中將近二年,他說:「當時我在生命裡追逐一種被看見的成就感,那時的熱情好像變成自私、濫情,那些追逐讓我陷入極大困境,再加上母親去世,令我對生命迷惘了。」張校長說。

追求完美 生命卻看不見真理

在32 歲時,母親因長達12 年的躁鬱症與病魔爭戰,選擇上吊自殺,當他把母親抱下來的那一刻,開始對生命產生很大的迷惘,且母親那邊的親戚有幾個都也是以這方式結束生命,從那時開始,他開始深入追求靈性的理解,到台南禪修有二至三年的時間,也研究佛經,甚至跟妻子一起茹素將近三年,希望透過佛法可以找到答案。甚至為了幫助自己,不惜花錢學催眠甚至拿到證照。

張校長說:「可是那些努力讓我更加迷惘,我看不到人活著的最終意義是什麼?死後會去哪裡?我找不到力量可以幫助自己,逐漸把自己逼向絕境。」於是他每天過著人前開朗、人後憂鬱的雙面生活,家庭婚姻也亮起紅燈。

「我的父母從小給我的溫柔、善良、熱情等教育,讓我靠著這些成為所謂的優秀老師,有時候不小心會成為追求完美的人,但那十年,卻無法在生命裡看見真理。他說,罹患重度憂鬱症前會有一段潛伏期,那期間內心很多掙扎與對話,希望尋找出路與方法。

那時39 歲邁入40 歲時的他,正出任台中市一間三十幾班的小學校長,但那二至三年卻是他罹患嚴重憂鬱的時候,最困難時甚至找擔任四十多年乩童的父親收驚,父親用盡一切所能都無法幫他。這將近十年的時間,使他愈迷惘且陷入泥沼中。

接觸福音 卻是跑給上帝追

「找不到力量可以脫離這樣困境與黑暗,那時我已經是個校長,時常要在晨會中對著好幾十個夥伴表現出陽光開朗的一面,常得講一些激勵人心的話語,但回到校長室我卻是躲在角落發抖,有段時間甚至厭食、畏光,那種黑暗帶給心裡的挾制,至今還是很深刻。」當時的他也沒辦法在主臥室睡覺,常躲在三樓的房間,把臉貼在地板和牆的角落,而師母卻也只能陪著他,那時的他吵著離婚,並且講很多不好聽的話,企圖趕走師母。

困境中,他曾多次尋短,在生命最困難的時刻,張校長的姊姊師母傳福音,此後師母便不離不棄跟隨主,先帶著兩個孩子上教會,而張校長也認識了牧師,但開始的前二年,他仍很少到教會,「我知道有個真實的力量,等著我去靠近,但我無法割捨自我,去到一個感覺會規範我的地方,更怕會失去自我。」張校長說。

曾經覺得靠自己的努力什麼都可以辦到,到那時他覺得自己的力量已經不夠,即便如此,他仍然想靠自己掌握住每一個他在乎的人事物,他不想讓任何一個人失望。所以那時候他想尋短或當隱士,希望藉自己消失而維持關係的美好。

當時是抱著那種:已經山窮水盡無前路,想去教會試試看的心態,第一次去是因為過年,大家約著一起去教會,所以只好跟著去,那天抽紅包經句,當時完全沒看過《聖經》的他很驚訝,也很有感觸,他覺得這是神想對他說的話:「看哪,我要做一件新事;如今要發現,你們豈不知道嗎?我必在曠野開道路,在沙漠開江河。」(以賽亞書43:19)他說:「這段經文好像掉在我眼前,我知道神要在每個人生命中做新事,包括我。但後來的我還是跑給上帝追!」張校長校笑著說。

求死不得 透過禱告接受醫治當時的他不喜歡靠近人群,只有在想死卻死不了時才求助,有幾次到教會禁食禱告,結束後感覺好一點,但過一陣子發現問題還是存在,他記得有次在教會禁食禱告的第三天,教會的同工會以禱告服事他,但那時他還不懂。

2010 年底,有次決心想自殺,在要去看孩子的路上有所掙扎,絕路之時,他回到家裡,在房裡憤怒地對著上帝怒吼,當時師母只能在房外為他禱告。約半小時後喊到喉嚨都沒聲音了,但哭過後的他發現自己的心態轉變為謙卑,他跪下跟
上帝禱告,請耶穌幫助。過了一會兒跪在地上的他,忽然感到一股暖流從頭上進到他的身體,並發出聲音說話,事後他才知道那是禱告。

在那一晚裡, 好像看電影一般,從42 歲一直回溯到孩提時期,腦海裡一幕幕的出現曾經作過不蒙神喜悅的事,每出現一個畫面,聖靈就帶著他用禱告來爭戰;感覺得勝了,就轉為喜悅。就這樣在爭戰禱告與得勝的喜悅中交替前進,過了將近兩個小時。「上帝帶領我透過每個禱告,勝過那些黑暗在我心裡的挾制。那晚,那個房間充滿了我的淚水、汗水、鼻水,我很狼狽,但那一晚卻是我一生中睡得最好的一次,那時我感覺溫暖、安全、彷彿躺臥在天父爸爸的雙臂裡一樣。隔天醒來我的腳步變輕盈了、生命變不一樣了,這真是超過我的智慧及理解。」張校長說那時他心裡很想受洗,一直到2011 年7 月的最後一個星期進到教會他更有決心,他笑說從那天直至今日他都未曾缺席崇拜聚會,但那時的他仍然未受洗。

神的恩典 全家歸主名下

因著神的恩典,他希望能從改變工作環境開始改變生命,於是校長四年任期屆滿,他申請到台中的偏鄉崑山國小擔任校長,那時每天開車40 ~ 50 分鐘的路程中, 他重覆聽著友人送的詩歌CD,每天禱告、時而哭泣,他感覺到上帝帶領著他透過祂的話語感受,並給予他心靈的觸摸,不斷的在這個歷程裡,他感覺到一種新的力量,到崑山國小一年後,他更深刻的經歷了神的力量,於是他就決定跟著祂了。

2013 年初在一個7 天的禁食禱告中,他再次經歷了神,讓他長達七年的手臂神經痛被醫治痊癒了,就像新的手般,在禁食禱告後他決志受洗,就在那年的三月底,他與父親及妻子一起受洗了。

張校長笑說:「妳一定很好奇,我的一雙兒女呢?」其實在他們受洗的前半年,張校長的孩子們等不及,先領浸歸主了。

校長笑說:「後來才聽師母回憶,當時覺得自己是哈拿,她禱告若能生出屬靈的兒子,就獻給神使用吧!並且在生命中最困難時,她只能禱告來支撐一家。師母形容,那時是一隻手往上抓著上帝,一隻手向下拉著我。」沒想到後來本是桌
球小國手的兒子,在高中升大學時放棄國立大學體育系的機會,而選擇長榮大學神學系。

「上帝的拯救是全方位的,我兒子去讀了神學院接受裝備,準備被神所使用。而當時就讀曉明女中音樂班的女兒,受了我的影響也曾經自殘,感謝神讓女兒在一次營會禱告中經歷神的擁抱及醫治而決定受洗,後來女兒成為教會司琴。這一切都要感謝師母對上帝的忠心及我的不離不棄。」

活水澆灌 每天都是最好的一天

後來張校長利用課餘時間就讀神學院,接受完裝備的他,目前在太平靈糧堂擔任實習傳道,跟著牧師服事。他說:「信主後我的眼光似乎被打開。看見人生價值和意義,神滿滿豐盛的恩典就像江河般,每天都讓我感覺到愛和恩典同在。神
是超乎我們想像的,現在我覺得每天都是我生命中最好的一天,今天比昨天更幸福。」

如今他的生命能夠俯伏在上帝面前,他說:「當我們用心澆灌與栽種陪伴,生長還是在乎神,我看到神的能力跟神的恩典在這當中,因此也成為我在教育裡對師生們或所領導的哲理價值觀都帶來很大的不同。」2017 年10 月時兆會客室將繼續分享張輝道校長──這位孩子口中的瓜瓜校長,他如何在教育裡,透過神的愛帶領,幫助每個孩子找到他們的命定。



內容簡介

悅。讀。行。旅

◎不可輕忽的青壯年殺手 心因性猝死
每年有逾萬人死於猝死重症。若在運動中,出現「喘、頭暈、心悸、胸悶」等症狀時,就要提高警覺;而若有心律不整,或曾出現心悸症狀者,更要避免過度飲用會造成神經亢奮之提神飲料,以防範心律不整症狀發生,而引發死亡危機。

◎教會成為社區的祝福 新化口埤教會
口埤教會成立初期物資缺乏、信徒窮困,但並未因此失去對上帝的信心,上帝國度的建造工程至如今仍持續擴展。現任第八任李孝忠牧師,期望教會透過八大組織所負責的事工,讓上帝的愛進入生活,使教會成為社區的祝福,照顧上帝所愛的家庭們。

◎《歡迎來住我家》:是負擔,還是特權?
彼此接待,在基督徒身上看起來是那麼自然。然而,在世界上某些地方,「接不接待?」卻是個令人爭論不休的大問題。當我們接待別人時,是視其為負擔,還是特權?而我們接待的這個人,未來能否成為下一個祝福世界的天使,是否就在我們的一念之間呢?

章節目錄

06/健康的信徒──教牧諮商:終身大事婚前輔導不可少
10/時兆會客室──一粒麥子的啟示 張輝道校長:每天都是最好的一天!
16/新聞大耳朵──世界瞭望
20/新聞大耳朵──到底誰說了算?

屬靈補給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心靈禮讚──孩子,回來吧!
26/從創世記看卓越特質──重回生命的價值
34/特色教會──教會成為社區的祝福 新化口埤教會
40/穹光影像──《歡迎來住我家》:是負擔,還是特權?

幸福光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健康醫療──不可輕忽的青壯年殺手 心因性猝死
50/大家說英──打電話的禮節
56/樂活人生──解構人生的陶藝創作
62/樂活人生──幸福手感冰藏甜點 保存袋 ╳ 烤盤
66/紙上讀書會──界線,讓生命自在飛揚!

【發行區域】本月刊發行於全台各鄉鎮市、歐美、東南亞、香港、中國大陸等華人地區。
長期訂閱電話:0800-777-798  單本購買免運:PChome商店

2017年09月:教會成為社區的祝福 新化口埤教會(特色教會)

撰文、攝影/陳佳楓
照片提供/謝日慧

口埤教會成立初期,物資缺乏、信徒窮困,
但並未因此失去對上帝的信心,上帝國度的建造工程至如今仍持續擴展。
現任第八任李孝忠牧師,他期望教會透過八大組織所負責的事工,
讓上帝的祝福進入生活,
使教會成為社區的祝福,照顧上帝所愛的家庭。




透過八大組織 讓上帝的祝福進入生活

新化口埤教會位於有97 年歷史的口埤實驗小學旁,1953 年新化教會劉華義牧師認為口埤有分設教會的必要,商得澄山教會的同意,劃分一部分信徒至口埤。隨著1983 年口埤國小被改為口「碑」國小,教會也隨之更名。最初「口埤」地名是因當地埤塘多而得名,故為符合地方歷史文化,近三年在地方積極推動正名活動下,又改回「口埤」。1953 年秋天成立的口埤教會,最初由穆萬得先生提供茅屋一間,作為聚會之用,後在1956 年亦由穆萬得先生捐獻一塊土地建堂,隔年11 月完成獻堂並升格為會堂。

口埤教會成立初期,物資缺乏、信徒窮困,但未失去對上帝的信心,不久後就有周全的聚會系統,如崇拜聚會、各式團契及小組、聖歌隊等不下11 個。直至2017 年,聚會人數約有130 人,亦增加有學青團契、家庭禮拜及兒童班等聚會。教會目前分為八大組織,分別負責禮拜、活動、資研、宣教、財務、總務、團膳和關懷事工等。

禮拜事工負責各項聚會之規劃、安排、協調及人員的訓練;活動事工負責社區資源聯繫與網絡建立,並主辦教會及社區活動;資訊宣教事工則負責教會講道、活動成果資料之統整傳輸及文字事工資料的活動記錄、影音資料保存與運用;對內對外的信仰教育規劃及教會所屬之協會關懷事工及參與都由宣教事工負責;財務事工負責教會收支分析內容及募款規劃;總務事工負責教會空間使用規劃、協調、管理與修繕,並負責花草剪修、環境清潔等;團膳事工不但負責各項餐會之餐點預備、參訪及觀光團體餐食,並發展季節性菜單,以利推廣社區特色美食及相關團體膳食選擇;關懷事工則負責探訪與關懷,針對教會內部人員或慕道友,進行定期的家庭禮拜與探訪。

兒童宣教事工 看見教會向外拓展的重要性

現任牧師李孝忠牧師是口埤教會第八任牧師,希望教會透過這八大組織所負責的事工,讓上帝的祝福進入居民生活,也期盼透過口埤事工的經驗和反省,提供台灣鄉村教會社區事工推行的參考。李牧師教會服事之餘也在台南神學院授課,並推行「上帝的宣教」典範的理念和實踐,透過牧範學博士班課程與各地牧者,一起省思、探索教會在台灣的見證和使命的願景和實踐策略。

李牧師在初中時因受同學邀約至三重埔教會打桌球而參加聚會,逐漸進入基督的大家庭。1983 年神學院畢業後,曾受派至花蓮東方教會服事,期間任職幹事參與青年事工,三年的服事經歷,體驗青年人的積極、熱情和理想主義,同時也是基督教花蓮門諾會善牧中心的創辦人。後於高雄鳳山東門教會服事期間體驗與社區一同組織志工隊、巡守隊關懷弱勢族群和營造安全社區。約於2002 年李孝忠牧師帶著過去服事教會的社區宣教經驗,偕同師母到英國曼徹斯特大學附設神學院接受宣教學的訓練,夫婦倆於2005 年分別獲得博士與碩士的學位,返台後他至台南神學院分享所學並推行「上帝的宣教」神學思潮和實踐。李牧師重視基督教家庭的和樂、溫暖與對長輩的孝道,他說:「不管祂呼召我們到什麼地方,我們一定順服,不會對個人的成就有所戀棧。」

2008 年他受聘至口埤教會服事,李牧師說:「教會初期大部分是西拉雅同親族的親戚組成,過往關係與信仰雖好,但外人不容易打進入這個團體,向外宣教也失去鬥志。」直至1970 年,教會藉展望會引入兒童宣教工作,看見向外拓展重要性,並透過互助社開始關心社區需要。1997 年,教會在政治社會變動中體會身為西拉雅族身分的意義,從音樂、語言等藝術文化層面展開尋根;1999 年,教會在眾志成城中設立西拉雅文化協會,促進各地平埔族人的互動連結,參與平埔族正名運動,讓教會與外界有更多連結。

推動五年計畫 盼教會成為社區祝福

2009 年,教會推動五年計畫,盼望營造教會成為社區的祝福,將上帝的救恩落實在社區之內,真正深入社區族群的需要,如同耶穌基督所行的一樣。於是,教會不久設立西拉雅山城社區合作社,幫助在地居民不再需要為存活賤賣祖產農地,而是接受指導重新復育土地、栽種作物,並由教會志工組成的合作社團隊協助產銷,搭配西拉雅文化生態旅遊行程,讓農民可以專注於工作,好好照顧產業。與教會長執達成共識,以「上帝的宣教」為神學立基推展「成為社區的祝福」五年宣教方案,透過教會所組織的「西拉雅文化協會」、「西拉雅山城合作社」、「口埤關懷據點」等機構與社區連結,共同來回應社區居民的議題,以落實上帝國度具備公義、和平、喜樂內涵的社區共同體。

過去西拉雅族群受漢人強勢文化欺壓,導致語言、文化、認同的流失,所以重建其自尊、自信、身分是教會成立文化協會的使命,目標是促進經濟發展、關懷生態土地。而教會成立社區關懷據點則是希望兒少、老人、弱勢福利照護可以落實。李牧師說,目前教會為社區成立的事工有:陽光真愛青少年關懷協會、台南市益人儲蓄互助社、口埤關懷據點。其中陽光真愛青少年關懷協會的成立,更為許多孩子帶來祝福。

「回家」對一個孩子而言,是多麼平常與溫暖的一件事,但對於某些孩子來說是記憶中模糊的名詞,「非行少年」需要一個遮避風雨的家園,而這個家的組織更要健全,否則縱使照顧青少年有再多的愛心與責任都經不起風雨,就這樣一個願意為孩子付出並一起尋找燦爛陽光的「陽光、真愛青少年關懷協會」因此而生。協會成立,他們在上帝的面前立約,要以上帝的愛來陪伴孩子度過青澀的年華,在神的引導下,他們堅持理念,更願上帝親自帶領他們一起建立這個專屬的家園。其協會服務內容有少年法院安置輔導青少年、社會福利機構安置之青少年、社會中行為偏差的青少年,希望協助青少年心理重建、心理輔導及課業輔導。

社區關懷據點 上帝感動很多人參與

另外,「台南市益人儲蓄互助社」則是一群有共同關係的人,在金錢上互相幫忙的組織,社員有計畫的儲存股金,儲存互助社以合理的利息貸款社員,用來改善生活或促進生產,社員可按自己的經濟能力按期還款,組織不分種族、宗教、政治,以民主的方式由社員選出志願服務的理監事來管理經營社務。將釣魚的方法介紹給社員,讓他們去釣魚,而不是送魚給他們。非營利、非救濟,而是一種福利,其中提出貸款安全互助基金,讓貸款可以講究價值及尊嚴,若社員死亡則貸款隨著消失。另外有人壽儲蓄互助基金,身前身後價值不一樣的股金,社員儲存在互助社的股金,在一定額度內有加倍的價值。

面對高齡化社區,教會推動「口埤社區關懷據點」,除帶長輩們來這裡學習、活動、被照料之外,並組織志工探訪隊,定期尋訪無法出門的長輩與弱勢家庭等,更進一步組成救助行動團隊。針對兒童,教會也透過課輔班幫助社區內隔代教養與鑰匙兒童,讓辛勞的家人不用擔心孩子的功課與安全,可以放心工作。逢年過節,教會也會捐贈一些物資到弱勢家庭。

師母許素芬說:「我只是個牧師娘,是個關懷者,不管老人孩子,有需要幫忙,我都在。」2013 年我們又在新化開設一個據點,讓口埤長大到新化就讀的孩子,能被關懷。我們嘗試關懷訪問困苦弱勢的人,陪讀課輔。我們無法做到的事,上帝會幫忙,上帝會感動很多人一起來參與。經驗多了,信仰更堅定,更勇敢踏出去。看似逆境,但那是上帝訓練我們成為基督精兵的方法,我們要用感恩的態度面對上帝給我們的處境。

照顧上帝所愛 在神的道中享受優美生活

李孝忠牧師認為,口埤的宣教模式已經超越社區,朝向上帝國度的宣教前行。他說,教會不僅成為社區一部分,更是社區的僕人,並作社區守望者,愛上帝所愛的人們、照顧上帝所愛的家庭。當使命清楚,教會付出行動,「信仰不是要我們多做什麼,而是上帝感動教會做什麼。」

李牧師在2009 年提出「讓教會成為社區的祝福」,這也是上帝給教會的任務及使命。以前是以教會為中心,不過現代信仰的價值觀是以上帝國為中心,上帝的疼愛、公義、和平、上帝的旨意,上帝要我們做什麼?這才是最重要的。

李牧師說:「聽長輩們說,口埤本來是個很繁榮的地方,因早期是農產品集散之地,在四、五十年前,我們巷口的口埤國小外面175 縣道燈火通明,歷史變遷後偏遠化,人口外移,開始有貧窮的問題,教會和社區是一體,教會是社區的一部分,如果社區被掏空,教會也同樣面臨危機。」於是他開始鼓勵大家發展農產品、回鄉農作,再透過合作社銷售維持生活。而合作社也擔任起環境、生態導覽的角色並接待家庭,幫助外地來賓體會深度的西拉雅文化,使得居民開始有自信及自尊。他分享詩篇16 篇6 節:「用繩量給我的地界,坐落在佳美之處;我的產業實在美好。」

他說,產業是神的賜與,祂的恩賜不僅足夠,更是有餘,因為祂的眷顧是實在的基督徒真正的財富是與神的道同在。在神的道中,我們可享受優美的生命和生活。




內容簡介

悅。讀。行。旅

◎不可輕忽的青壯年殺手 心因性猝死
每年有逾萬人死於猝死重症。若在運動中,出現「喘、頭暈、心悸、胸悶」等症狀時,就要提高警覺;而若有心律不整,或曾出現心悸症狀者,更要避免過度飲用會造成神經亢奮之提神飲料,以防範心律不整症狀發生,而引發死亡危機。

◎教會成為社區的祝福 新化口埤教會
口埤教會成立初期物資缺乏、信徒窮困,但並未因此失去對上帝的信心,上帝國度的建造工程至如今仍持續擴展。現任第八任李孝忠牧師,期望教會透過八大組織所負責的事工,讓上帝的愛進入生活,使教會成為社區的祝福,照顧上帝所愛的家庭們。

◎《歡迎來住我家》:是負擔,還是特權?
彼此接待,在基督徒身上看起來是那麼自然。然而,在世界上某些地方,「接不接待?」卻是個令人爭論不休的大問題。當我們接待別人時,是視其為負擔,還是特權?而我們接待的這個人,未來能否成為下一個祝福世界的天使,是否就在我們的一念之間呢?

章節目錄

06/健康的信徒──教牧諮商:終身大事婚前輔導不可少
10/時兆會客室──一粒麥子的啟示 張輝道校長:每天都是最好的一天!
16/新聞大耳朵──世界瞭望
20/新聞大耳朵──到底誰說了算?

屬靈補給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心靈禮讚──孩子,回來吧!
26/從創世記看卓越特質──重回生命的價值
34/特色教會──教會成為社區的祝福 新化口埤教會
40/穹光影像──《歡迎來住我家》:是負擔,還是特權?

幸福光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健康醫療──不可輕忽的青壯年殺手 心因性猝死
50/大家說英──打電話的禮節
56/樂活人生──解構人生的陶藝創作
62/樂活人生──幸福手感冰藏甜點 保存袋 ╳ 烤盤
66/紙上讀書會──界線,讓生命自在飛揚!

【發行區域】本月刊發行於全台各鄉鎮市、歐美、東南亞、香港、中國大陸等華人地區。
長期訂閱電話:0800-777-798  單本購買免運:PChome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