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日

藝週刊第261期:愛在他鄉 高更盛放生命的藝術

高更是後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原本有優沃生活的他,因著對工業時期的抗拒,而離開溫暖的家庭與妻子。曾去過阿凡橋的他,後來到了他的原鄉大溪地,因而繪畫技巧有了極大轉變的他,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藝術品。他不斷尋求原始的純碎,藉由與13至14歲的女孩們發生性愛關係,而尋求他所謂「肉體的奢華」,最後仍不敵貧困與疾病處境,結束55年的生命。

撰文/陳佳楓  
圖片提供/歷史資料
全文刊登於華人藝術網《藝週刊》第261期:連結


高更電影上映 生命歷程啟發人性
保羅‧高更(Eugène Henri Paul Gauguin,1848年6月7日至1903年5月8日)是生於巴黎的後印象派的代表人物,與梵谷、塞尚並列為後印象派三大巨匠,他除了繪畫外,在雕塑、陶藝、版畫、寫作上均有很好的表現。因著社會主義先驅、女權論者的外祖母,以及擔任左派記者父親的影響,深深的影響他成年之後的藝術創作風格。

高更是在西洋美術史裡,被一般大眾所熟悉的藝術家,也是二次世界大戰後炒作最厲害的畫家之一,高更把整個印象派帶向未來,其崇高的精神以及藝術的追求,為許多人所崇尚。許多人關心他的不只是創作,還有他生命歷程對於人性的啟發也深深影響著許多人,這些故事不只是在畫作上的呈現,更發展成許多文學作品及電影。有著戲劇性的人生的高更,繪畫對他而言是逃離現實的方式,他透過生活、藉由藝術表現修行。

今年是高更去世第115年,隨著電影《高更:愛在他鄉》上映,他的生平故事又引起一股討論熱潮。電影中的高更是由法國影帝文森‧卡索飾演,導演找他演這部電影時,他非常興奮,覺得這角色很吸引他,所以他試著分析角色元素,與導演交換意見一起研究,因為他認為電影不只是一位畫家的生平,而是講述一個不肯向現實生活妥協的人生。文森‧卡索為了詮釋這個角色還因而學畫畫和雕刻;而電影製作相當用心,運用許多大提琴的聲音,表達反抗及心靈抒發的感受,也以許多動人的音樂表達高更的心靈深處。

藝術反省生命 到純樸農村重新出發
原本在巴黎小有名氣的高更,34歲以前高更是證券公司主管,對股票市場運籌帷幄,是非常成功的證券家,他娶了丹麥‧哥本哈根的富商的女兒梅特•蘇菲亞•嘉蒂(Mette Sophie Gad), 並生了五個兒女,所以他前期的畫作大多是家庭。這樣優沃的環境,高更好像沒有什麼理由悲慘?只是因為心中的孤寂感跟不快樂,他覺得自己愈來愈沒創造力,於是開始用藝術反省生命。

當時,對於現實社會感到厭煩,因有高度文明看不見原本的純粹,驅使他離開妻小、決定走自己的路,高更在1981年悲劇性的出走,離開非常穩定的生活,跑到法國西邊很偏僻的阿凡橋,希望在畫畫時找回自己。就藝術而言,大家認為他是個偉大的畫家,對於現實環境來說,卻很多人覺得他是個不負責任的丈夫與父親。

高更早期的作品畫面具韻律特質,但色彩運用仍很拘謹小心,但在他離開穩定生活後,他遇到畫家貝納(Bernard),為他的技巧作了一些修正和潤飾,而形成現代所謂的綜合主義(Synthetism)運動的理論基礎。從他離開巴黎、遠離文明後,可以從他的畫作中感受到,他重新獲得了平靜與快樂。在阿凡橋的時期,也影響到他很多巴黎好友前往,他們離開工業城市,到純樸農村重新出發,跟有著與土地相同的褐紅色皮膚人們相處,他們赤身裸體在樹下無憂無慮,靠著採集、打獵而生,歡喜時就席地而座的進行宴會。

尋求肉體解放 大溪地時期創作力豐沛
後來高更被一起生活的梵谷嚇到,又跑到語言不通、生活習慣大不相同的大溪地,據說他當年賣了30張畫作,才買大溪地單程票,現代人稱那裡是他的原鄉。在大溪地他開始畫農村生活與農民的生活微小部分,過著天然純粹的創作生活,因為走入靈魂故土,激發他創作出許多充滿生命力的作品,也成為他藝術生涯最出色的階段。

沒想到他在大溪地邂逅原住民女孩伊娃‧奧拉娜‧瑪莉亞,娶了13歲的她。但其實他在大溪地連續與幾位僅13至14歲的少女發生性愛關係,引起許多女權主義者與反殖民主義者的憤怒。許多人會問,高更究竟在尋找什麼救贖,為什麼要離開優沃的生活到遙遠的荒島,尋求肉體的解放,他自己曾經說:「我要找回蠻荒肉體的奢華」。一直到現今,他仍然是充滿爭議的人物,找不到答案,或許是促使現代人仍不斷去思考追尋高更精神的因素吧!

1893年因為得到了伯父贈予的遺產、經濟狀況好轉,有機會回到巴黎,他趁機開了一次「大溪地」的畫展,但並未獲得當地民眾的清睞,於是忿而回到大溪地,那是一次破斧沉舟的選擇,伯父贈予的那筆錢,反而使他永遠離開了巴黎。

返回到大溪地的高更,不久後又遭受到貧困與疾病處境,但創造力仍是豐沛。後來的高更到了馬克薩斯群島度過餘生,生命的最後,他拄著拐仗的腿,包紮著骯髒的紗布,傷口流著膿。他身體疼痛,服用鴉片和嗎啡止痛,他曾自殺未遂,最後於1903年因心臟病發而去世,1848年6月7日至1903年5月8日,高更走完55年傳奇的一生,他的創作品直到死後才聲名大噪,現今還有許多觀光旅客前往高更埋葬於馬克薩斯群島上的Hiva Oa島弔祭他。

高更藝術創作 決不回頭的內心種子
〈大溪地女人,在海邊〉
這幅畫反映了高更創作的無拘無束,有別於以往狂亂的用色,〈大溪地女人,在海邊〉有著準確的明暗對比。據說高更晚年一直住在這天堂般美麗的島上,每天尋花問柳,過著如夢似幻放蕩不羈的生活。

〈市集〉
高更以激進卻又純粹的語言表達這幅畫,高更說:「同樣思考音樂性的功能,色彩則被召喚承擔在現代繪畫中」,這樣的繪畫風格,直接影響了許多後代的畫家,據說很多人因此讓想起古埃的壁畫形象人物。

〈永遠不再〉
這幅畫是畫家高更創作結合古典主義及原始野性,莊重與粗獷並重。創作這幅畫這一年,畫家高更的女兒艾麗娜死去了,他健康也受到了嚴重損害,從此不再與妻子聯繫,加上經濟拮据,最後陷入絕境。

〈你何時結婚〉
以綠、黃和藍色構成的畫面,用色明亮且呈現熱帶塔西提島景色,畫中後面那位女子穿著受西方影響的服飾,而有學者認為後者的手勢是佛教的手印,據說帶有恐嚇或警告的意味。

〈神秘的伊甸園〉
很多人稱這幅畫作《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畫這幅畫時,貧病交迫的高更精神以瀕臨崩潰邊緣,畫作表達高更理想中的伊甸園,在青綠色的氣氛圍中,由生到死的過程依次展開。

〈黃色的基督〉
高更直接用朱紅色或雲青色塗在畫布上做為底色,有意的讓顆粒表現,其構圖形體的安排、色彩的選擇調配,使得這一風格意義深長。此畫寓含宗教歷史意味,並和不列塔尼當地的景色相互融合,不同於一般宗教畫般嚴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