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5日

第263期:高齡藝術──創齡工程即將襲捲全球


撰稿、圖片提供/陳佳楓

藝術為高齡社會的重要角色
高齡化社會意指老年人口超過幼年人口,國際上將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到7%者,稱為高齡化社會;達到14%者稱為高齡社會;達到20%者則稱為超高齡社會。台灣在1993年已成為高齡化社會,目前達到高齡社會,預估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高齡化目前已是全球趨勢,高齡者們目前正面臨因老化而衍生的生理、心理和社會的挑戰。面對未來的超高齡社會,世界各地在各種層面上紛紛作好因應準備,台灣準備好了嗎?因著生理變化所做的軟硬體設備,老年心理也是極受關注的一個層面,近年來發現許多研究指出,藝術在高齡化社會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美國精神科醫師暨老人學專家寇恩(Gene D. Cohen,1944至2009)認為,創造性的管道有助於適應或昇華因高齡帶來的失落。他提出高齡者若能透過動靜平衡的社交活動、社會參與以及藝術等活動的刺激,依舊能夠達到全腦開發。藝術提供高齡者表達自我的管道,透過創作能抒發情緒和壓力,並活化大腦神經,讓個人經驗與藝術進行有意義的連結,可以增進社交互動,可支持老化及維持生理功能。因而,各學者紛紛探究藝術及創意對於高齡者的療癒功能,提出讓長輩們能夠提昇生活品質及心靈成長的藝術創作方式及具體運用。

鼓勵藝術者關注高齡問題
藝術將在高齡社會中扮演什麼角色?面對高齡趨勢,英國文化協會、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及高雄市立美術館,在日前共同於台灣北部及南部舉辦二場高齡藝術的座談會。座談會由國家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林曼麗、英協台灣辦公室處長蘇小真共同主持,與來自英國博物館、基金會和藝術節的5位總監,以「Arts to Everyone」為總體目標,投入共融藝術的探究,探討如何結合藝術與創意,提供未來年老的人們,能在身、心靈上擁有友善且平等的藝文經驗。

講座中,倫敦The Baring Foundation基金會總監David Cutler指出「創齡是基本人權」對社會及個人身心都有好處,他表示,近年歐美、澳洲和日本等國家逐漸發現創齡的重要性,而藝術是對抗老化甚至失智的最佳解方。

英國藝術理事會(Arts Council England)觀眾與藝術參與事務總監Phillip Cave則鼓勵年長者,可以是參與者或創作者,而不只是藝術的觀賞者,他指出英格蘭的創齡推動是從55歲就開始。

而蘇格蘭Luminate創意高齡藝術節總監Anne Gallacher則分享,蘇格蘭除了每年舉辦的藝術節,也在國內各地共舉辦3百多場活動,他們至國內日托中心、療養院和居家,進行跨世代計畫,挑戰外界對老化的刻板印象,也推動長者與電影導演、年輕塗鴉客一起創作、塗鴉等活動。

講座中,林曼麗董事長表示,台灣將於2025年變成超高齡社會,屆時每5人就有1名長者,不但會衍生健康問題、經濟問題,同時將也是重大的社會議題。時代結構的改變,藝文領域怎麼扮演更積極的角色,是值得思考的一環。因而社會關懷將來也將會是國家藝術基金會關注的方向,他們將在未來啟動共融藝術專案,鼓勵藝術和跨領域工作者關注創意高齡等議題。

藝術助高齡者自我統整
2017年英協發表的《台灣身心障礙者與長者藝術文化參與現況研究》中指出,在過去5年,台灣的博物館與設計界開始發展創意高齡的藝術活動與計畫,已延伸至舞蹈、劇場界。報告中顯示,參加藝文活動可降低獨身長者的孤獨感受,更能拉近長者與年輕人之間的距離。藝術創作提供長者自我表達的管道,能藉由創作面對年長經驗,而非壓抑以對,同時能獲得抒發情緒和壓力的機會。

英國過去有不少透過舞蹈藝術觸及健康議題的研究,研究中表示,舞蹈藝術可減緩帕金森氏症、預防跌倒等,讓長者參與舞蹈受到重視。其中擁有三百多年歷史的國際當代舞界領袖知名劇場倫敦沙德勒之井劇院(sadler's wells theatre),也是高齡藝術領域的先驅,他們與長者合作的舞蹈創發有30多年,擁有一個60歲以上舞者的舞團,他們也開闢嘻哈或雜耍等工作坊、館外推廣計畫等讓高齡者參與。2012年比利時當代舞團來台灣演出,其舞者也都是中高齡。

這幾年台灣藝術界與官方博物館也紛紛重視高齡參與的項目,如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用老歌喚起失智症長者的過往記憶、兩廳院樂齡的表演藝術推廣經驗。國家兩廳院副總李惠美曾針對熟齡藝術議題表示,音樂能讓人感受和諧,而舞蹈和戲劇讓身體動起來,有明顯的好處。某些研究結果發現,人文藝術類課程是高齡者偏好的學習內容之一,高齡者藉由人文藝術課程的學習,有助於達到自我實現的理想,進而邁向自我統整。


老年劇團演譯城市新生命
近年來,在台灣也有不少熟年團體的產生,如當年吳念真導演拍攝的有名的廣告「電腦也會選花生」中的李秀阿嬤,生前參與台灣第一銀髮天團──台南的「魅登峰劇團」。其劇團在1992年由財團法人台南市文化基金會成立,當初即是因應銀髮族人口比率提升及活絡南台灣劇場風氣而成立。劇團以45歲至80歲團員為主,他們在肩負社會使命的狀態下而生,經過20多年的風風雨雨,從基金會中獨立出來,在最貧乏的資源中營造「全國第一老人劇團」,至今仍每年演出多場。

「魅登峰劇團」最初以「戲劇治療」及「心理劇作」為主,作為表演訓練元素,當年聘請劇場知名導演指導,以引導演員「說故事」的方式,讓劇團功能達到集體治療的作用,透過表演方式來呈現彼此的生命經驗,讓這些銀髮族展露長才,近而獲得成就感。該團員以自我的生命回顧為表達方式,分享彼此的自我經驗,傳達理念,指引人們對生命週期的體認,更為劇團建立起獨特的生命曲線。

劇團每年創作新的劇本,由台南高齡長輩演出在地的故事,與早期生活歷史串連,透過戲劇表現方式,在濃郁的生命情感中,勾起老年人懷舊之情,他們將自己的踏實的親身經歷,透過戲劇,引領他人、也引領年輕人分享年長者的生命經驗。進入劇團的長輩們,在劇團裡不但結交各行各業的朋友,彼此互相關心、學習成長,透過社會連帶感,肯定自我生命價值。

因著銀髮族的豐富生命經驗,魅劇團曾獲得台南市傑出表演藝術團隊獎及許多巡演機會,當年「電腦也會選花生」得李秀阿嬤,在喪夫之後,就是靠著演戲走出傷痛,每當談起戲劇,她總是眉飛色舞,李秀阿嬤生前曾說:「我只是在演自己的生活。」在孤獨中感受生命流動,透過戲劇表達情感,因此獲得成就感,魅登峰劇團的熟年長輩們私下精彩又踏實的人生,由於劇本從在地出發,以台南的生活歷史為主要元素,透過戲劇表達豐富的生命情感,不但讓這群熟年演員一圓青春演藝夢,也勾起許多熟年閱聽者的懷舊之情。

高齡電影社團降低老年憂鬱
而在嘉義水上鄉公所,則在2013 年創立了「看電影,話人生」的電影社團,是個一般人認為不易推廣給熟年長輩的課程,又尤其課程不僅把看電影當娛樂,其目的在於透過看電影來引導學員探討議題。最初先從中心其他課程學員進行宣導,電影社團約有40 多名學員,平日出席率也有八成左右。

其社團帶領老師是原本在電力公司服務的劉文端,因對於社會教育有著高度的熱忱,提早辦理退休,也是頂著五十多歲的熟年身分,轉而攻讀博士學位。劉老師才將電影融入老年議題,投入了水上樂齡電影社的課程,透過電影、反觀人生,引領許多熟齡長輩們透過劇情學習正向看待未來。讓長輩們更加了解社會的脈絡,透過學員互動得已抒發情緒;在學習的過程中結交新朋友,聊天、談心也是降低憂鬱的好方法。

電影社課程中不但兼備懷舊治療、反應當前社會現象、啟發思考並不失娛樂。透過電影觀賞,協助高齡長輩認識電影與人生的關係,從劇情中反照生命,協助修正並轉換生活態度。不但培養電影觀賞、解析與分享能力,而且學會電影類型的選擇、分類與了解自己所愛。

藝術參與成就幸福樂齡者
在近幾年社區營造最成功的經驗「台南土溝農村美術館」,源自於 2002年台南藝術大學,教授帶領著一群建築藝術研究所社區營造組學生加入,藉由社區討論的過程,融入社區,徵得村民的認同,凝聚社區居民的共識,扮演起資源協助的角色,從居民的生活需求出發,慢慢建立機制,讓老農村注入藝術的新元素。

當初計畫的實施,從里長家的廢棄豬舍改建成藝術味十足的「土溝客廳」開始,陸續有老農們加入素人藝術家的行列,當時邀請農民藝術創作,老農民們都覺得不可能,但在慢慢引導下,大家終於願意嘗試。在長達十年的努力「整個農村就是一個美術館」的土溝農村美術館在2012年底開館,不但活化老農村、引領老農創造第二人生,也成了很多親子及年輕人旅行的地方。

在2017年底,駁二特區的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也以創意樂齡為題,改造超過20個大型貨櫃,為銀髮族打造「銀閃閃樂園」,高雄市長陳菊在揭幕時也表示,高齡化是社會迫切的議題,希望透過活動表達對高齡族群的友善和關切。

相關單位紛紛讓高齡長輩們參與藝術課程,透過藝術活動的參與及觀賞,減少其臥床機會,如此便可減少社會醫療成本,進而可讓年輕人專心工作。有人說:「你怎麼看老人,決定老人怎麼看自己」這些長輩的活力展現因被更多人看見、肯定,進而找回自信,成為幸福樂齡者,也成為年輕人彷效的對象,因為藝術中,有很多深度的情感,只有透過深度生命歷練的人們,才能表達得出來。

為了不讓退休後的銀髮族成社會及年輕人的負擔,如何擴展長輩們的視野、增強自信,進而鼓勵他們開拓多彩多姿的第二人生,臺灣紛紛進行的藝術創齡活動,其活動如何具體且有效的推廣,創造具包容性且友善環境的高齡活動,將是值得各界及藝術領域深思的議題。


2018年3月1日

2018年03月:做工的人 林立青以寫作成祈禱(人物專訪)

作家林立青小時候家裡擺攤賣神像,因著教會姊妹叩門傳福音,讓他與妹妹有了上教會的機會,更因著神的祝福和計畫,開啟他走在信仰的道路上。

撰稿、攝影/陳佳楓
照片提供/寶瓶文化、林立青、賴小路





透過禱告書寫《做工的人》
叛逆的林立青在教會被接納,14 歲那年受洗成為基督徒。長大後在工地當監工,透過禱告書寫記念他所見的人們,出版《做工的人》一書,意外成了台灣暢銷書,也讓耶穌的價值透過這些故事展開。《做工的人》描寫一個青年監工對於底層社會環境的批判與關懷,當初抱持「做工的人疼惜做工的人」的心情,記錄他在工地現場工作所見的實況,完整的揭露了基層勞工處境,書在還未上市前,就已經引起熱烈討論及轉載;書一上市,立即站上暢銷書排行榜。

這本書是他在工作之餘寫下的工地百態,寫實的故事打動很多人的心。在獲得高度評價之際,他坦言,原本預期賣個三千本就算完成這一件事,想不到的結果令他意外。《做工的人》這本書,後來被歸類為紀實文學、現實主義、批判主義文學等。但也有教會的弟兄姊妹說他文章裡有基督的精神,編輯也說他偷渡基督教思想,他坦言,其實是自然流露的情感,因為他是透過禱告寫下每字每句。

他回憶當時,自己是管理工地的監工,成天跟工人在一起,安排工作進度,監督他們完成,閒暇之餘他會上網寫寫文章。但有段時間因為媽媽手術,於是他決定不再加班,早點回家照顧母親,趁空檔他開始在網路上書寫一些工作所見的實況,他回憶,當時寫了第一篇文章〈八嘎囧〉,其實只是單純想反轉一般人對工人的刻板印象,並且也已經做好準備與網軍筆戰了,沒想到這篇文章反而引起很多人的轉載及支持。後來,他又寫了第二篇文章為檳榔西施及娼妓平反,一樣獲得許多迴響,於是寶瓶文化的社長朱亞君留言邀請寫書,幾經討論,他決定專心寫作。書一出版獲得極大的迴響,完全在他意料之外,但仍舊維持工地工作的他說:「這兩年突然多了很多邀約和活動,覺得有點開心,但有點累。」

如果我們判斷人的標準,是用刻苦勤奮,是用力爭上游的努力和對於生活的認真,去決定一個人的品格,那我們不可能看不出來他們值得擁有尊敬,我們又怎麼能夠允許這個社會將他們分別列上不同的標籤呢?—林立青,《做工的人》

耶穌和底層的人們站在一起
知道林立青是基督徒的人不多,尤其看到他對社會運動的參與及寫作的論述,彷彿與傳統刻板印象裡的基督徒有所差別。他說,尤其自己是在一個相對保守的教會成長,信仰雖然有時會與他的工作處境產生衝突,但至於為什麼會積極參與社會運動,他覺得這和耶穌的精神其實沒有違和,因為耶穌也是個木匠、是個底層工人、更是個積極社會參與者,尤其祂一直與底層的人站在一起,想到這裡,他就會特別有歸屬感。林立青習慣以《聖經》的角度看待事情,有時未必能獲得教會和主流社會認可,但每當他看見和自己一起做工的人們的傷口,他就為別人禱告。禱告前他必須理解對方的處境,於是為他人代禱的習慣,漸漸的變成寬容的能量,他也因此更懂得去理解別人面臨的處境及壓力。

他笑說,以前工作之餘寫作,工地的人都跟他說:「別寫這些啦!寫工人的事沒人要看。」等到書印出來,遇到貨車司機就跟他說:「你怎麼沒有寫運將的辛勞?」連挖土機司機都說:「怪手你沒寫到啦!」這本書出版之後,他遇到了兩派工人,有一派的人告訴他:「其實工人沒有那麼慘啦!」但有另一派的人告訴他:「還有更慘的你沒寫出來!」於是他開始思考要怎麼拿捏尺度,因為寫得不到位,有人有意見;寫得太清楚,又覺得工人被消費。

他疼惜這些一起工作的人,因為他們有情有義,他笑說,有時工人會聚集在宮廟前喝酒,身為基督徒的他能理解,因為那是他們的文化。經常在酒酣耳熱之間,他們會互相傾吐心事,讓他覺得很不捨這群用生命去換取金錢、辛苦生活下去的人們。更多的時候覺得他們也很可愛,會幫單身的他求姻緣線,這讓身為基督徒的他有點哭笑不得,但又覺得很貼心。

因叛逆獲接納而成為基督徒
關於信仰與工作的衝突,林立青曾寫過一篇文章〈七月十五中元祭,工地普渡好兄弟〉,他提到,工地有幾個特殊日子需要特別處理,例如:開工、上梁、破土、普渡,只有普渡具有大家群聚的一致性。在普渡完,他也常常會分到上面寫著「林主任」的一袋食物,身為基督徒的他,在信仰告白後,將這些食物分派他人,或顧門警衛、逃逸外勞、臨時雜工,或者聽從神的指引,作為另類恩典。

他回想起,有一年他把普渡食物給一位街友,但這人聽到他是基督徒,立刻表示自己也是,於是兩人又再去找尋另一位女性拾荒者。兩個基督徒一起看著對方雙
掌合十回以鞠躬時,這位街友說了幾聲「感謝主」、「讚美主」,就瀟灑離去。「至今不知這樣的我,在普渡時該如何自證信仰?」他如此說著。

談到信仰,林立青難得提及從小的成長環境,他說起自己出身在一個擺攤賣神像的家庭,而且家裡經常有人聚賭。某日有教會姊妹叩門傳福音,讓他和妹妹意外有機會參與教會活動,他說:「小時候只覺得那裡包吃、包喝、包玩,對教會耶穌和底層的人們站在一起因叛逆獲接納而成為基督徒的正面印象,讓爸媽沒辦法阻止我們去。」

一直到他國中二年級那年,因為常參與教會活動,感覺很快樂,所以在很自然地於台北市召會受洗成為第一代基督徒,他覺得教會和外面的世界很不同,少了壓制力,多了包容,因為自己叛逆,在教會卻獲得接納,所以感到很自在。也因為教友看起來都很體面、友善,教會常提供吃食、帶他和妹妹去郊遊、參觀,連媽媽都說上帝把他們兄妹照顧得很好,他們因而影響了媽媽,在5、6 年前也成為基督徒。

跟隨耶穌精神彰顯信仰價值
林立青表示,自己特別喜歡〈四福音書〉,跟隨耶穌的精神,他是個實踐派的基督徒,所以常將信仰化為實際行動,每到教會服事,不僅帶著教會孩子外出活動,喜歡烹飪的他,偶爾也教孩子烹煮,孝敬父母。喜歡孩子的他曾引用麥可• 傑克森的話語來表達自己服事的心情:「服事孩童就是造就自己,我覺得帶孩子是一件非常接近主耶穌的事,孩子們天真愉快的笑容,向我展示了每個人內在的神性。這種單純的美,好直接從他們心中散發,只想向人展現出來。」

林立青說:「神未曾應許天色常藍,但這些孩子或許是祂對這世間仍有祝福的見證。」他想效仿耶穌的實踐精神,每一次的奉獻,都讓他覺得離耶穌又近了一點,這點讓他很快樂。

對於孩子、弱勢和底層人們都相當關心的他,回憶當時創作《做工的人》每一篇章幾乎都在情緒非常不穩定的狀況下書寫的,因為會想到那些人的傷口及委屈,當面對這樣的情緒,他就禱告。基本上寫作對他而言,就是一種禱告,他寫下來,交給神,也沒有那麼大的壓力,而且能安穩的睡著。

現在的他,多半時候頂著安全帽、腰間掛鐵鎚、十字起子、美工刀等一身工地模樣,穿梭在台灣職災受傷死亡最多人數的工地中,工作雖然很辛苦,卻也在結束一天工作洗漱清爽後的他,回到基督徒加上作家的書寫身分。

他曾說,身為一個監工的寫作者,對他而言寫作是一種無能為力的狀態,他知道有痛苦、有感受、有想法或有意見,但他不知道下一步應該如何做起。寫這本書可以改變什麼嗎?他說,根本不能改變社會什麼。

但希望看過這本書的人,在未來遇到故事中的主角們,可以同理或用尊敬的態度面對他們。身為基督徒的他,深信就是要去到最弱小的弟兄中間,去理解、聆聽,與哀哭的人同哭,用生命彰顯信仰價值。他也時常反省,自己取得更多名聲與能力後,是成就自己?還是成就了他人?名聲和才能應該怎麼運用在社會需要的人們身上?他說:「自己所有的眼界都在祂的安排之下,這是身為基督徒該自省的事。」

讓耶穌的價值觀透過故事展開
熱衷於參與社會的他,除了星期日固定上教會外,工作之餘經常出席各項社會運動,面對台灣社會的困境,他提到如《絕望者之歌》一書中,那一群誠懇、直率、熱愛家庭、篤信上帝的人們,因文化的差異、社會的排斥,剝奪了這群人向上流動的機會。他從這本書裡的故事反思台灣現象,並表示:真實故事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每個人都會看出自己不同的觀點,一個故事可以從家庭親子、教育、勞工不同面向來看。

但若以階級的角度來看:當勞工面臨這問題時,我們的社會有沒有辦法提供一個良好的安全網?而台灣的教育能否提供一個願意努力的人機會,翻轉他原本出生的環境?面對台灣階級固化的問題,林立青也請大家思考:台灣社會流動性是否愈來愈低?財富愈來愈向少數人手裡集中?而菁英階層的人們在制定政策時,是否真正理但不管如何,就如他曾經說過的:「《聖經》中,耶穌一直與底層弱勢站一起,祂教導我們要愛做工的人、愛我們的鄰舍。」又如他在《做工的人》撰寫過程的心境,在代禱下,以書寫的方式紀念這些做工的人們,讓耶穌的價值觀也透過這些故事一一展開,讓更多仍未聽及、未蒙其眷的人能收到這份美好的祝福。

內容簡介

悅。讀。行。旅

◎從沉寂到興起 非營利組織再造與新生
宣教是耶穌基督給予所有人的大使命,如何帶著使命召聚眾人委身,一同為共同的目標努力?如何讓曾經沉寂的事工單位再次活絡起來,並跨機構廣泛連結更多有志之士?在聯合差傳事工促進會的身上,看到了「再次站立」的美好榜樣。

◎我的一生 是軍人、毒蟲與牧師
「有些人需要打到48針,也許我還算幸運的。」如果認識黃惜時,大概會知道在他生命中幸運的不只如此。他對針頭早就不陌生;現在打針,是為了讓他的身體掙脫病痛的枷鎖,以前注入的,卻是誘惑他步向死亡的漿液——那是毒品,海洛因。然而上帝讓他戒毒成功,難道只是為了個人嗎?

◎愛的蝴蝶效應 我們不可迴避之社會責任
提到公益,或許你想到的是無止盡的付出和苦哈哈的募款人,然而,這個時代的公益事業有了更多創新與永續的可能,「社會企業」就是其中一種方式,為更多人帶來參與公益、改變世界的機會。文章中的他們所持之想法是如何由愛而生?又如何掀起這股蝴蝶效應?

章節目錄

04/向非營利組織學管理──從沉寂到興起 非營利組織再造與新生
10/時兆會客室──做工的人 林立青以寫作為祈禱
16/新聞大耳朵──世界瞭望:物聯網時代之全方位連結 (下)
20/新聞大耳朵──難以置信

屬靈補給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心靈禮讚──彰顯上帝的作為
26/從創世記看卓越特質──調整你的生命態度(上)
32/宣教士的故事──我的一生,是軍人、毒蟲與牧師
38/穹光影像──《變身冤家》:擁抱彼此的靈魂

幸福光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健康醫療──「養蛙」爆紅 紓壓、排解寂寞?!
48/復臨英語小學堂──無限供應
54/樂活人生──愛的蝴蝶效應 我們不可迴避之社會責任
60/紙上讀書會──論醫藥佈道 服務真詮新中文版

【發行區域】本月刊發行於全台各鄉鎮市、歐美、東南亞、香港、中國大陸等華人地區。
長期訂閱電話:0800-777-798  單本購買免運:PChome商店